中国经济的韧性丨国药器械:时予之责 勇担己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什么是“士”?曾子认为,“士”应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并以此奋斗终生;一代改革家商鞅用行动证明,“士”要坚守创新,不断前行。
当今,随着“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推进,医疗健康产业成为风起云涌、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国家队”的一员——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器械”)对“士”有这样的认识:“健康产业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央企,要有‘国士’担当,不仅要提供安全有效的产品,做好人类健康的‘守护者’,还要积极履行央企责任,树立行业标杆,引领和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国药器械董事长于清明
顺“时”而生,统筹行业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国药器械,一家一直奋战在医疗器械领域的企业,从成立初期开始,便肩负了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在它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多次角色转换,为整个行业发展做出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谈起国药器械的奋斗历史,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国药器械董事长于清明自豪地说,“在发展过程中,国药器械一直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重任。为此,我们勇挑重担,留下了许多光辉足迹。”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基础薄弱,全国仅有相关企业70余家,从业人员不足1800人,与民生需求差距巨大。在这样艰苦的大环境下,1966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卫生部医疗器械司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它便是国药器械的前身。
彼时,国药器械将“创立全国行业行政管理单位,统筹行业发展”作为自己成立的第一份责任,承担了行业行政管理的职能,在全国统一布局,设立工厂,引进技术,扩大生产,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医疗器械工业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幕的徐徐拉开,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国药器械于1979年创办了全国医疗器械展销会(后更名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这次展销会具有深刻含义,意味着行业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全面开放市场,资源充分自由配置,极大改变了我国医疗器械的购销体制和市场供给。”于清明说。
国药器械创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在继续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供给的同时,1991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医疗器械工业健康发展,国药器械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器械行业团体——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针对经济转变、国企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等企业关注的问题组织研讨,开展国内外交流,帮助行业企业把握时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取得进一步发展。
在每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国药器械担起责任,挑起重担。于清明说,“一直以来,国药器械人都初心不改,责任在肩,迎难而上,不畏挑战,这是每一个心有梦想的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
探索创新,肩负起三大责任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药器械其对肩上的这份责任也有了新的理解。于清明表示,“我们一直信守‘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理念,以‘让更多民众享受更好的健康服务’为使命,新时代就要肩负起政治、社会和经济三大责任。”
如何理解这三大责任?于清明介绍,政治责任上,国药器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全力支持和推进国家深化医改政策先行先试、落地实施;社会责任方面,长期承担国家医疗救灾物资的中央储备任务,严把质量安全关,保障百姓用药用械安全,多举措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经济责任上,秉持向上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懈地奋斗、学习、创新,保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抗震救灾中央应急储备
于清明说:“这三大责任充分体现了国药器械立足于老百姓健康安危的责任担当,也教给广大员工把企业运营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
在国药器械内部,三大责任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例如,以党建工作保障政治责任的落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创新片区联动等有效机制;为了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国药器械积极推动智慧医疗供应链追溯体系建设,创新医用耗材全流程追溯系统,是在医疗领域获颁独立代码的发行机构,大力推动了医疗产品的信息化追溯和智慧监管;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国药器械不仅以多元创新的经营服务模式引领行业风向,而且从2017年开始引入“精益管理”,拓展布局医工、医疗平台,在全网络内推广“FLI+”服务。
“‘精益管理’是国药器械又一次重要的探索与转型,是基于我们对于创造全新服务价值的思考。上海公司在华山北院的试点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于清明说。
据悉,“FLI+”服务将包括耗材供应链管理、可追溯系统、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物联网与信息系统建设、感控和检验服务体系以及科室“5S”等价值点,通过服务有机地组合,提供给医疗机构全案式解决菜单,帮助医疗机构在医改全新背景下,集中精力致力于临床与诊疗主业,实现降本增效、管理提升和发展升级。
混改机制,产生1+1>2的强强效应
鲁迅曾说:“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
国药器械所处的医疗器械流通领域属于完全市场竞争行业,企业数量众多,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保持行业领先和蓬勃活力?
“十二五”期间,国药器械大刀阔斧谋变革,积极调整战略布局。“这一阶段是国药器械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于清明介绍,“十二五”期间,国药器械确立全新发展战略,探索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与民企、医院、国企等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参股、控股、投资并购等方式,实现了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生1+1>2的强强效应。
混合所有制给国药器械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不仅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提升了行业集中度,带动医疗器械产业整合升级。“作为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多年来通过与全国170多家合作伙伴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医疗器械流通服务网络,这张‘网’也成为我们向上游器械工业、下游医疗服务拓展的重要支撑。”于清明说。
2014年,国药器械提前完成“十二五”营收超100亿元的规划目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多年的奋斗,截至2018年底,国药器械分子公司超过200家,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220多个地市,营收规模近400亿元。
在企业运作中,国药器械提出了“央企平台、外企管理、民企机制、国企传统”的管理理念。于清明解释说,“只有学习,企业才能发展,我们要利用央企平台,学习外企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入和保持民企的优秀机制,并将国企的党建传统贯穿其中,充分发挥各种体制机制融合优势,调动企业各要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展现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活力。”
科学管理,发掘企业人才“富矿”
21世纪,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
大道虽简,知易行难。如何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引进并留住人才?摆在国药器械面前的这一道必答题,成为影响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于清明说,人才永远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直以来,国药器械十分重视人才的引用育留,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为此,我们持续开展人才盘点,出台了一整套阶梯式的人力资源培训方案,不断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具,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再匹配上一流的内外部资源,企业人才建设才能有条不紊,呈现良性健康的发展态势。”
于清明表示,当前在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选拔上,逐渐由重学历、重文凭转向重基础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配合包括研发制造、管理营销、医院服务等上下游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相应的规模效应。
诚然,人才的重要性早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流失”现象也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于清明认为,人才的自由流动客观且实际,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自身的内控措施和管理制度也要跟上人才建设的步伐。“企业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于清明说,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和对于员工的培养上,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企业才能够有活力和奔头。
时至今日,在国药集团领导下,国药器械综合实力、经营产值、网络覆盖、人员规模、服务质量、品牌影响稳居行业首位,直接服务国家大中型医疗机构6000余家,间接服务各类患者数亿人次。
战略引领,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9世纪末,严复译著《天演论》将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进行经典总结,惊雷闪电般传入当时正处于救亡图存时期的中国。
放眼现在,这一经典思想也同样适用于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在5G引领下的全面信息化时代,只有不断改革创新,百尺竿头才能更进一步。于清明认为,坚持战略引领,以战略创新作为发展导线,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招。
立足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2018年,中国医药集团对旗下国药控股和国药器械进行战略整合,着力实施医药流通、医药零售、器械流通、器械工业的“三网一工”战略。在国药控股的强力资源注入下,国药器械将在全国流通网络的基础上,发力医疗器械工业制造,特别是以医疗器械的高端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把握医疗器械和新兴科技相结合的契机,助力国产医疗器械的突破发展。
国药器械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办公区
2018年2月,国药器械完成了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工商与税务注册,注册资本28亿元,正式入驻武汉光谷生物城。“从北京搬离至武汉,国药器械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医疗器械的流通商,在生产、智能制造上也要大展作为。”于清明称,国药器械将联手武汉特有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同众多光谷企业一起,运用协同效应和共享机制,打造国产医疗器械生产制造业的高地,抢抓临床医疗器械和智能可穿戴医疗器械两大领域发展机遇。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于清明从容淡定,“国药器械将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医药发展和医保改革政策,坚定发展战略,践行自身使命,服务医疗保障和人民健康。只要我们顺势而为,保持初心,担当责任,为国家、社会和群众创造更多价值,企业就定能实现良好发展。”
一家企业,如何保持韧性,实现从优秀至卓越的跨越?于清明表示,“对于国药器械而言,要把信息时代的宏观思维和产业发展的细微观察结合起来,把复杂外部形势与企业内在要素结合起来,将时代赋予的企业责任贯穿企业发展始终,通过内外互动、上下联动,做到协调统一、步伐有序,才能持续发展,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