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病宅”到“健康家”的路还有多远

ytkang4年前 (2021-01-06)深度471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住宅与人们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然而,由于传统住宅建设对健康的认识不足,甚至因装修污染诱发重疾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当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引发了人们对居家生活环境安全健康的担忧。因而,变治“病宅”为“健康家”,是人们共同的期盼。

各年龄段人群都面临着严峻的住宅环境风险

对广大居民而言,往往忽视了个人健康与住房之间的关联性。

随着近年来新闻的报道,大家开始关注室内环境、社区环境,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健康住宅”逐渐被广大居民重视。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住宅,与健康有多大关联性呢?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报道,个人健康影响因素中行为和环境分别占60%和17%,遗传和医疗仅为15%和8%,而居民约有60%至70%的时间是在住宅内度过的。单从影响因素权重和活动时间占比来看,住房环境与居民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且随着年龄的衰老和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极易由于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的下降发生跌倒风险,加上大部分老年人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和变脆等现象,因而,跌倒对老年人而言风险极大甚至是灾难性的。相关机构研究统计数据已表明,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调查研究发现,住宅内引起跌倒的主要风险源主要有:

一、室内照明和采光是否充足。老年人由于视网膜衰退会导致视力显著衰退、视物变形,室内过暗会导致物体识别困难。

二、室内无障碍措施是否妥当。如室内地面是否过于光滑,是否有台阶或凸出在地板表面的电线等。

三、室内适老化设计是否合理。例如马桶、浴缸边上是否有稳固的抓手,抓手的高度是否符合老年人人体工学参数,常用物品储物柜空间和位置是否合理,尽量不要非得弯腰或垫脚才能够得到。民政部近年来先后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使全社会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预计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比将达到25%,随着居家老人数量的快速递增,打造适老化、防跌倒的住宅环境,不仅能够降低社会医疗保障的支出,也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另外,装修污染的问题也不容小觑。2018年,某公寓新装修建材中含有大量甲醛,一租户患上白血病身亡。同年八九月份,多地陆续出现中小学新建校舍室内甲醛超标,多名学生出现头晕、流鼻血等不良反应,室内装修污染再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需要强调的是,建筑材料和家居是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重要污染源。近年来,人们对室内家装的热度不减,但由于人们对建材健康危害的辨识能力不足,以及基于经济性方面的考虑,导致不符合污染物释放标准的建材和家具进到千家万户。2010年,我国十余所高校联合国际研究机构开展中国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CCHH)调研,十余座典型省会城市调查结果显示,确诊哮喘患病率为1.7%~9.8%(平均为6.8%),喘息、鼻炎和特应性湿疹(过去12个月)的患病率分别为13.9%~23.7%,24.0%~50.8%和4.8%~15.8%。研究者认为,室内环境尤其是住宅内的环境,包括幼儿园室内环境中的污染暴露,被认为在儿童哮喘和过敏的发生、加重过程中作用显著。

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也表明,肺癌发病率居于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二位,但我国女性吸烟比率远低于男性,造成肺癌高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国家庭中女性从事烹饪活动比例较高,城镇多层和高层住宅用户存在厨房排烟不畅和串烟串味的问题,但这往往只是引起主观上的不舒适,并未引起行业和主观部门的重视。根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团队的实验分析数据,厨房烹饪时油烟中含有大量的PM2.5、苯系物和芳香烃,不同烹饪方式和不同菜品的污染物散发量存在较大差异,如爆炒、油炸类的多高于清蒸和水煮类,长时间暴露在油烟浓度高的环境中,人体的鼻、眼、咽喉黏膜等器官组织,轻者可能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重则引发慢阻肺或肺癌。厨房油烟不能及时有效排出导致聚集,这与当前集中式排气道系统设计有着直接的关联,当主烟道尺寸过小、烟道内部空间被占据,或各层油烟机选配的不合理等,都会对用户的排烟性能产生影响。

治“病宅”如何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

1999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引入健康住宅(healthyhousing)建设理念,但由于宣传不充分和不广泛,导致人们在概念理念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若推动健康住宅发展,那是否一定程度上默认了现存大量的住宅是不健康的;二是健康住宅是否就能够一定保证人们不得病。

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副主任张磊认为,2001至2016年间,由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开展的健康住宅试点建设仅有不到50个项目。2016年美国WELL认证体系进入中国,我国绿色建筑评价认证初具规模,以及房地产企业进入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健康建筑”“健康住宅”等以居民健康为核心的品牌开发项目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加上近些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使得全社会重新对住宅建设进行了审视。

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未来社区”概念,并出台印发了《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率先从政府层面引导行业加快住房品质升级。未来社区涵盖九大场景,分别为邻里场景、教育场景、健康场景、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低碳场景、服务场景和治理场景,针对当前城镇社区普遍存在的邻里关系淡漠、教育资源不足、健康管理缺失、开放空间不足、物流交通不便、惠民服务不全等系列痛点问题。未来社区的建成,将极大提升社会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将促进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和心理层次健康水平的提升。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环境一方面通过人体暴露器官对生理系统产生影响,人体在环境中活动的时间长短、环境质量的优劣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大部分意外伤害事故,多是由于空间和功能设计不合理所导致。因此,我国在室内健康环境营造研究上,主要从水气声光热几大类指标出发,约束空气污染物指标,水质卫生指标,声环境和光环境指标,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通过以维持居住者健康为目标导向,反推验算出各项环境指标的具体限值,是目前国内外标准的通用方法。以《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18883为例,2020年修编版在2002年执行版基础上,一是增加了部分污染物指标约束,二是提高了部分污染物指标限值,以甲醛为例将1h均值从0.1mg/m3提高到0.08mg/m3。现行的《健康住宅评价标准》T/CECS462对空气清新、水质卫生、环境安静和光照良好方面给予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同时在规避意外伤害风险、心理健康保障、运动健身和健康物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空间舒适和健康促进的指标体系,如控制空间尺度、室内无障碍设计、安全设施配置、服务空间设计等。因而在治“病宅”的概念理解上,要明确其核心要义在于减少居住环境的健康隐患,促进居住者少生病、晚生病和不生大病,从源头降低患病的风险,而并非住宅能够替代传统医疗。

“健康家”诗意栖居何时能够到来

从当前的健康住宅建设模式不难看出,开发企业在住宅室内外的硬件配置和物业服务上,都做出了较大调整,即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可以改善健康水平的基础设施。而治“病宅”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户内新风系统和空气净化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用户操作的不规范和运维的不及时,室内环境仍可能存在污染风险,过滤器或管道聚集的灰尘可能导致霉菌滋生等二次污染。

很多居住在北方的居民可以深切地体会到,采暖期室内开窗的频率大大降低,但室内桌面和地面灰尘聚集的现象仍很明显,新风净化装置安装运行后,是否就能达到预期尚待商榷。随着家庭级健康装置的日益普及,居民主动开展日常自我健康监测和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以健康管理为宗旨的第三方健康管理平台也不断涌现。虽然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认可度高,但由于健康数据的取信问题,导致健康大数据与智能医疗服务之间的供需仍不匹配,自我健康管理的意义大大降低。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日常的室内外环境监测和智能家居服务,大量的环境和行为数据被采集,采用的智能控制手法仍为凭经验控制。

随着家庭互联网技术、家庭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产业的持续发展,使得及时、连续和个性的健康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成为可能。笔者认为,未来的“健康家”在现有治“病宅”的基础上,应能够提供更为个性化、智慧化和便捷化的健康服务。一方面,要彻底解决当前住宅存在的普遍痛点问题,优化或是更新当前排水系统、排油烟系统等设计思路,将室内所有风险源规避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期技术和服务特点,将诸多健康服务引至室内,如住房环境和个人生理的健康状态智能辨识、空调新风等设备的动态适应性自我调节、远程健康管理服务及时随访,将硬设施与软服务相结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日前,100家健康科技型先进企业共同发起了“健康优先、共筑安居”联合倡议公益行动,呼吁全房地产与绿色健康产业链相关机构企业,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住房和产品,以应对后疫情时代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住房品质升级发展的需要,同时传播健康居住的建设理念,开发居家健康的保障技术和产品,创建居家智慧健康住房服务新模式,进而引导中国健康人居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创新发展。

(作者:张哲,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本期学术指导: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执行院长刘远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