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有“质”诠释农村医疗新高度

ytkang8年前 (2016-11-14)医疗450

在寿光市古城街道弥景苑社区卫生室里,正在陪母亲输液治疗的单春梅对新建的卫生室很是满意。弥景苑社区卫生室服务范围覆盖了古城街道垒村和北孙云子村两个村,负责5000多人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原来的卫生室不到100平方米,30多年的老房子阴暗潮湿,四面透风,输液时通常几个人挤坐在一张病床上。而新建的弥景苑社区卫生室占地360平方米,床位数量是过去的3倍,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档案室等房间一应俱全,室内采光、通风、水电、供暖条件都不错。这是去年以来寿光市加强高标准卫生室建设、推进农村卫生“品质”提升的一个缩影。

品质,是寿光市卫生计生当家人刘乐朋常挂在嘴边的一个热词。品,即基础建设出精品,确保十年不落后;质,即医疗服务提质增效,拓宽城乡协作内涵。

基层卫生室旧貌换新颜

去年以来,寿光市紧紧围绕强基层、破瓶颈、优服务、促发展的目标,大力开展村卫生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工作,提升卫生室服务水平,强化村卫生室网底功能,较好地促进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对村卫生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寿光市在综合考虑服务人口、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本着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在2008-2011年完成省重点规划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2013年争取市财政1995万元,按照新建一处15万元、改建一处5万元的补贴标准,对全市167处村卫生室进行了建设改造,卫生室硬件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积极开展高标准村卫生室的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就医环境,去年起,寿光市对村卫生室进行了高标准建设工作。新建、改建卫生室要求建筑面积全部达到120平方米以上,做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并从美化外观、塑造形象上做文章,对卫生室外墙进行了粉刷,统一了外观标识和标牌格式,力争把卫生室打造成村里最醒目、最洁净、最舒适的场所。同时,该市为每个卫生室接入人口健康信息专线,打造业务信息化、档案动态化、数据共享化的数字化卫生室。

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力度。今年以来,寿光市对全市村卫生室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制定了《寿光市2016年村卫生室建设工作意见》,积极筹措资金,按照“打造特色亮点,提升内部配备,消除破旧危房”的工作思路和“建就建一流”的指导原则,对各镇(街道)的卫生室建设任务进行了科学分解,并坚持建设前仔细研究申请报告和建设方案,确保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在建设中加强质量监督和指导,对所有申请建设的村卫生室全部进行实地查看,确保了建设质量。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2%以上的村卫生室达到了高标准要求,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就医条件。

为确保卫生室建设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这个市委、市政府将高标准卫生室建设纳入对各镇街区党委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对有条件的村列出建设计划,并对包片的片长和村委负责同志实行考核。市卫生计生局将此作为重点加分项纳入考核,最终各单位考核结果基本与高标准卫生室建设单项考核相吻合。市卫生计生局多次召开现场观摩点评会对卫生室建设进行打分,根据评分对其进行奖惩。

集团化办医特色化兴院

高标准的卫生室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配套完善上,软件建设也同样重要。自去年以来,寿光市大力推进医联体改革,定期选派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到镇(街道)卫生院坐诊,今年他们继续延伸医联体服务网络,把村、社区卫生室也纳入医联体的服务范围,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自去年起,寿光市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构建了紧密型、半紧密型和PPP模式三种形式的医疗集团,逐步建立了“联人(上派下挂、人才互动)、联网(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联动(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联效(互惠互利、双方共赢)、联心(合力同心、共谋发展)”的“五联”发展新模式。牵头医院医联体专家挂职担任成员医院副院长,参与成员医院人员培养和学科建设,并在基层医院及卫生室坐诊,开展下乡义诊、专家坐诊、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工作。各镇(街道)卫生院也全部开通“健康便民服务车”,免费接送经村卫生室初诊需作进一步检查的病人到镇卫生院出具诊治方案,然后再回到村卫生室治疗。此举将卫生院诊疗技术辐射到了村卫生室,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诊疗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居民就医的“倒金字塔”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同时,市直医疗机构借助上级医联体平台,积极培育建设一批特色科室、拳头科室和重点科室;镇(街道)卫生院依托医疗集团打造1-2个特色科室,形成了错位发展、多元服务、差异竞争的良好局面。

寿光市乡村、社区卫生室的规范化、高标准建设,医疗资源的下沉,全面提升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使乡村卫生室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品质”,让农村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已不再是一句口号,乡村、社区卫生室现已成为广大群众值得托付的“健康守门人”。 □本报记者 朱绍法 赵鹏飞

通讯员 苏学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