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医疗设备垄断地位为何难撼动?

ytkang7年前 (2017-03-27)深度460

记者|吕红桥

医疗设备是现代医疗的基本要素,由于全球前沿科技不少都率先应用在这个领域,因此它也成了各国科技竞争的着力点。在昨天(3.25)进行的“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发布大会”上,记者了解到,我国国产医疗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和口碑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然难以撼动外国品牌的垄断地位。

细分领域进步快,高端设备超越难

最近10年,我国医疗设备市场的年均增速在20%左右。市场做大的同时,国产设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在医学影象领域,我们95%种类的产品已经实现了国产。越来越多的医院,新装或者更换了国产设备。以医疗资源集中的上海为例,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候任主委李斌介绍,某国产品牌大型影像设备的增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李斌:“增长率达到了227%,磁共振的增长率98%,几乎是翻倍的增长,每年滚翻上去。这也说明在上海地区,大家对这一类的国产的医疗器械,尤其大型影像装备开始接受。”

同样是在上海,医用美影灯、输液泵等医疗设备,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接近一半。可以说,在这些细分领域我们已经由“跟跑”变为“并跑”。

不过,放眼整个行业,我国高端医疗设备仍然以进口为主,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不到15%。我们经常听到的CT、超声影像、血管造影机、磁共振等设备,都被“GPS”也就是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垄断。

短板一: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

明明已经开始在并跑,为什么还是难以撼动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呢?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医药处处长张兆丰说,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是国产医疗设备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

张兆丰:“医疗器械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很多产品是有了,但是并不能真正契合医生的实际需求,未来单个产品还不能够称之为解决方案,我们必须在解决方案层面上能实现这种服务的提升。”

短板二:缺乏对标准的严谨跟踪

而国家食药监总局医疗器械注册司稽查专员王兰明则注意到,缺乏对标准的严谨跟踪,也是中国医疗设备生产企业的一大短板。

王兰明:“我听到一个企业跟我这样讲,他说我们企业很忙,你们每年发布那么多标准,我怎么可能知道你又发布了标准?我跟他讲国际上大公司有一个法规标准团队,水平蛮高的,这说明这个企业还是计划经济企业的思维,他认为研制是需要人做的,生产也是需要人做的,销售是需要更多人做的,法规是顺带做做就可以了。”

短板三:缺乏临床试验机构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王兰明还指出,临床试验机构的缺乏也会制约国产设备的应用。据了解,我国承担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机构,目前要由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卫计委进行资质认定,然后才能够承担临床试验工作,这种机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王兰明:“第一个弊端,临床试验机构感觉不够用;第二由于资源有限,那么多的临床试验基地认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我们正在研究取消临床器械临床资质认定改为备案管理,这样就会扩大医疗生产企业选择临床试验机构的范围和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