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心理创伤,不是你伤害别人的理由

ytkang7年前 (2017-11-14)心理378

文/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高占民

虐童事件持续升温发酵,给了人们无限的反思。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看的更深更远一些,才能更好的接近真相,从而避免类似恶劣事件的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小时候遭受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去欺负、施暴别人;但是反过来讲,大部分施暴者在童年时代都遭受过暴力经历,这在行为主义来讲是习得性行为,翻译成口语话是“我当年遭的罪受的苦要在别人身上还过来(当然更多的是无意识的)”,一言以蔽之:施暴者他们曾经或许也是受害者。

当然,这绝不是为他们开脱。

深层心理分析:受虐待者会留下心理阴影,在心底那种痛苦恐惧羞耻自责的滋味很不好受,但更多的是压抑着,过正常的生活。当现实中条件具备时——比如看到弱小的孩子,不合自己的意愿,会激起愤怒,这股愤怒变为攻击,这种攻击多是失控的,因为它又触动了内心的那个点,那个曾经被虐待欺凌的痛点。于是爆发了,本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说几句就过去了,结果他不撒手了,而且还升级加重了(超越了事件本身,典型的情绪化反应),因为他又在这种暴力虐待中体验到了快感,甚至自己当年受虐而报复的快感,一种变相的也是变态的发泄。一般施虐者心里都会很爽,至少在施虐的当下。这种爽、快感是建立在别人痛苦基础之上的。当然也有建立在自己痛苦之上的,那是自虐自残自杀等,这都是不正常的。

这种心理微妙而真实,关键是他能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操控感,事情是可控的,打人的时候我说了算,想咋打就咋打,便能弥补他内心安全感的缺失。没错,当被打者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施暴者倒是会有安全感,甚至觉得自己很牛。这叫缺失性补偿。类似于西游记里面的妖怪要吸食唐僧的血肉来强大自己一样。

通俗的讲,向弱势群体施暴,是内心弱小的人表现。常见的是比如一位窝囊的丈夫在外受气了,不敢吱声,回到家向老婆发脾气。我们可以想一下着这种情况哪里最常见?对,就是孩子在外往往比较老实,在自己家比较闹腾叛逆。这是心智化不太成熟的表现。

而对于内心强大、人格健全的人来说,不是这样。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狱中曾经遭受看守非人的虐待,他出狱当上总统之后,当年折磨他的看守们吓坏了,这下自己要倒大霉了吧。

不是,曼德拉选择了放下、原谅、宽恕他们。

自己当年遭受的磨难,没有报复,也没有自虐自伤,而是自我疗愈之后,宽容接纳向前看。

我们可以说这是胸怀、格局,但在人性上讲,是心灵解放、自我强大、人格健全的表现。

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我们很难要求普通的工作人员做到这一步,但他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方向,即:

除了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注重从业人员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那些曾经的创伤需要疗愈,不再被当作日后爆发而攻击别人的炸药包。

童年的心理创伤,不是你伤害别人的理由。

也可以讲——你当年遭受的苦罪,不能让别人买单。

因为即便这次让别人买单了,那么下次呢?下下次呢?

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对自己负责”,先把自己的问题处理好,做好自我成长,疗愈成为一个健康的生命个体,这是为自我负责,也是为工作负责,也是为别人负责。

就像汽车一样,最好不要带隐患上路。该修修,该保养保养,毕竟路上有交警,也有老司机。

愿每个人都在自己人生路上平安行驶,礼让他人,也方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