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审批迟缓遭批评 医药界委员问诊开出十张药方

ytkang9年前 (2017-03-09)器械60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增加,广大民众对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工作提出了要求,发现了审评过程当中很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问题。这是发展当中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机制改革的问题。”为解医疗器械审批迟缓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建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绿色通道制度,保护我国药品安全上市使用。”

药品审批时间过长 以致失去时效性

张澍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都在进行改革。总体来说,美国FDA法规趋向宽松,而欧洲的CE则趋向紧缩,中国的CFDA目前也进行了各项改革,“应该说是很好的时机”。依据世界潮流和在多年的行医经验,张澍总结了目前医疗审评存在的六个问题。

一是目前申请评审品种过多。相对临床需求,药监局承担的任务太重。

二是药监局为了保证安全有效性,审评时间过长,常常失去了时效性和先进性。

三是审评的成本增加,主要为重复的临床实验。

四是审批的流程过于复杂,对产品的分类不是特别的明确。

五是相对于日益先进、复杂的技术发展,我国审评队伍的专业水平比较欠缺。

六是国产医疗器械审评流程上的支持和帮助力度不够,不利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和国产替代产品的应用。

药品安全更重要是管 减少不必要审评迫在眉睫

针对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张澍提出了十点建议。

一、及时有效地更新并颁布产品的注册法规,按照宪法、发展规律、办法等相关层面进行改变。沿革我国的大政方针,以效率作为医院的考评指标。

二、真正做到医疗器械根据风险利弊进行审批,简化风险低的产品审批流程,保证高风险的质量。

三、加强审评队伍的建设。目前相对于需求,我国评审人员远远不够。要显著地增加审评员的数量,增加医务官、专门的统计人员,要招聘专门的有关方面的专家。

四、建立国家级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国内创新,把安全有效进一步落实到专业层面。要尽量的扩大面向全国的外部专家团队和专家的聘任制度,完善遴选制度,兼顾专业水平、行业影响力和评估能力。

五、优化审批流程,优化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上市前的临床要求,真正做到上市前临床要求与风险呼吁挂钩,风险低的产品要降低不必要实验要求。

六、据上市前临床研究的及时开展,合理解读GCP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审评制度、手术制度,加速上市临床的启动。

七、明确医疗器械作用机制,充分考虑医疗器械方面的法规,逐步考虑使用其他国家的数据。

八、进一步加快和简化国产医疗器械审批过程,程序上优先,科学上严格,开通上市前注册的咨询通道,以加快代替进口为目标,增加优先审批国产医疗器械的目录

九、借鉴国外成熟医疗器械的审批流程,进一步探讨利用国外临床实验的数据在国内进行豁免的办法。

十、扩大临床上市途径使用的范围,合理解读获得前期及对比性的等同性的临床实验数据,加强药品上市后的注册研究和登记注册。

最后,张澍表示,“安全不仅仅是批出来的,更重要的是管出来的。总之,严字当头,但是速度要加快,效率要提高。”

相关文章

医疗器械领域遭受打击 佳能中国自救遇阻

数码产品面临严重挑战的佳能,在医疗器械领域遭受打击。1月4日,商务部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称,佳能收购东芝医疗构成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但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决定对佳能处以30万元...

来看世界各国是如何监管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我国法规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和一次性公共用品均规定不得复用。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SingleUseDevice以下简称SUD)复用的问题做为热点,不时地刺激着感控人的神经。其中一次性高值耗材的重复...

医疗器械中国最佳合伙人用15年孕育上市企业 他们曾创造多项行业第一

医疗器械中国最佳合伙人用15年孕育上市企业 他们曾创造多项行业第一

个头不高,戴着一副黑色半框眼镜的陈志强儒雅、谦和。温文尔雅的举止和平易近人的谈吐中丝毫没有架子,但交谈下来我们却可以从他笃定的眼神中读出气场。陈志强分析企业发展战略时眼光宏观而长远,涉及专业问题...

飞检后,15医疗器械企业被踢出浙江、四川!

飞检后,15医疗器械企业被踢出浙江、四川!

以往,各省药监管械企飞检,卫生系统管招标,两者没有什么关联。但今年以来,关联性大了: 药监飞检被查后,在浙江、四川两省,至少已经出现了15家械企的产品被“暂停在线交易&rd...

医疗器械行业趋势分析:整合并购成未来主要方向

医疗器械行业趋势分析:整合并购成未来主要方向

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医疗设备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

中报显示医疗器械行业稳定增长 风险投资稳定下注

陆续披露的医药上市公司中报显示,医疗器械类企业几乎实现全线正增长。稳定的业绩表现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各路资本的关注,一些初创类的医疗器械企业更是得到风险资本的大手笔投资。 整个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