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保险破题大健康 首家长期照护人寿申请筹建
日前,康惠制药披露公告,将与多方资本共出资20亿发起设立长期照护人寿,据了解,该公司若申建成功,将是国内第一家长期护理人寿保险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从该公告内容显示,长期照护人寿的股东名单中,医药行业占股比例最高。
实际上,药企+保险联合发展并非个例,对医药行业来说,布局寿险市场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对报保险公司来说,更全面掌握各类疾病数据,也有助于开发更具差异化的保险产品。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此情形下,长期护理等保障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多。不过,纵观目前,我国护理保险的发展仍以政府主导为主,该险种涵盖在各类基本养老保险中,商业保险在此方面的动作则仍有不足。但长期护理保险是为长期护理服务提供保险保障和资金支付的保险制度,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康惠制药联合多路资本,国内首家长期照护人寿申请筹建
近日,康惠制药披露公告,称拟与中国老龄产业协会金融涉老服务发展委员会签订了《长期照护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招股协议书》,出资两亿元发起设立长期照护人寿,出资比例10%。
值得一提的是,药企在长期照护人寿的股东名单中占据重要位置。具体从股东出自比例看,瑞康医药为唯一一家出资占比达20%的企业,另一家药企陕西康惠出资2亿,占总出资额的10%,宜华企业同样涉及健康医疗行业,该公司出资2亿,持股比例为10%,上述三家公司出资占比共计40%。化工行业中国储能源与河北精信化工持股比例共占20%;其余公司中,地产行业国瑞兴业、物流行业东泰物流、基建行业联泰集团、勘测设计行业综勘院的持股比例则均为10%。
据悉,此次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所属的中国老龄产业协会金融涉老服务发展委员会牵头,多路资本计划申请筹建的国内第一家长期护理人寿保险公司。从其上报给监管部门的申请材料来看,它的运营模式为“照护保险+护理服务+产业链投资”,目标是实现养老护理全产业链延伸,金融产业化整合。
药企+保险共破难题,布局大健康产业链
实际上,药企参与到寿险市场并非个例。
一方面,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内容,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将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商业养老保险具备很好的前景。另一方面来看,同其他资本相比,药企因常年同医保支付等打交道,投资人寿保险市场也具有先天优势。此外,随着近年来医改逐渐深入,加大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保对接的呼声也较高,多家上市药企对投资保险市场保持热情。
资料显示,目前已有多家人寿公司具有“医药”背景,如江西汇仁集团医药科研营销有限公司持有民生人寿6.99%股份;以中医药产业为发展重心的广东新南方集团持有珠江人寿10.30%股份,还有如泰康人寿、复兴联合健康等保险公司同时具备多家医药、医疗行业背景股东。
不仅如此,除了筹建、投资保险公司以外,也有部分药企选择通过与保险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共建“大健康”产业链。
此外,近年来保险公司新增的非保险子公司中,“养老”、“医院”、“医疗”等涉及大健康领域的公司同样日趋增多。如前海人寿控股的大健康相关子公司中就包括前海人寿医院广西有限公司和前海人寿医院投资南宁有限公司;平安人寿子公司名单同样在去年新添中国平安健康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新华人寿涉及医疗健康领域的子公司共有9家,其中,养老产业有4家,包括新华家园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而健康产业公司有1家,为新华卓越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等。还有太保寿险、弘康人寿、百年人寿、民生人寿等多个寿险公司都开始设立健康管理、养老休闲旅游等子公司。
对此,有分析认为,打通药企和保险公司的产业链使两者形成利益共享分享共担的关系,能够有效化解两者间的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有业内人士同时指出,通过打通健康产业链,保险公司精算师可以全面掌握各类疾病数据,从而开发出差异化有特点的创新险种。
长期护险需求日益增多,商业保险仍待发力
而对于长期护理险来说,由于近年来未富先老、未老先衰成为养老和医疗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迈入老年期,逐渐成为新增老年人口的主体,但4-2-1的家庭状态使大部分老年人在精神支持与生活照料上产生缺失。根据2016年全国老年办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中国老年人中有18.3%的老年人为失能、半失能状态。
如是背景下,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日趋增多。从目前的试点城市的筹资水平来看,长期护理保险人均筹资是大病保险的4-5倍。2016年底,全国大病保险覆盖10多亿人,整体规模超过300亿元,由此推算,长期护理保险全面推开后,市场的理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不过,从长期护理险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为止仍主要以政府行为主,将长期护理险涵盖在各类基本养老保险中。
以上海为例,2013年,上海“老年护理保障计划”在6个街镇试点,2016年,上海再次立法明确全市建立“老年照料需求评估制度”,保障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其中就包括,通过各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逐步扩大老年人常用药品和医疗康复项目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减轻老年人的医疗康复负担,让更多老人享受专业照护服务。
但是商业保险方面对此则略显发力不足。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国军表示,当前的养老保险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适当的财税优惠政策是关键,一方面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消费者的负担,提高参与度。
今年6月,国务院第177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养老保障。
据悉,此项《意见》出台后,多个保险公司表示,今后将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力度,产品范围将扩大到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险种。如此前推出保险养老社区产品的合众人寿,正在研究开发与养老社区对接的长期护理险,以打通养老产业全服务链;平安养老险方面则表示,未来将细分市场,加大产品开发以及在投保与服务运营方面的投入,进行移动互联方面的技术优化和创新,提供抵御通胀、医养结合的增值保障型养老金产品,同时通过最新技术精准定位客户养老护理需求,为各层级养老护理服务制定标准,对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探索。
面临挑战,科学借鉴照护保险海外经验
目前,我国人口正迎来高速老龄化阶段,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医疗、养老保险等行业都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认为,养老保险产品未来要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关键要做好市场细分,要根据消费者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的财富积累程度以及对养老的期待等,设计开发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养老保险产品。
而从海外发展模式来看,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也有许多可值得借鉴的地方。
以日本为例,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健康养老服务质量经验值得学习。在日本,介护保险的运营方式为政府主导,由多种主体提供完备的介护服务。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和私人投资的服务企业为老年人口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在管理中引入市场原则和竞争机制,由需要介护服务的老年人口来自由选择适当、高效的介护服务提供者。
以德国为例,建立服务者资格准入制度,加强服务质量监控是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值得借鉴的地方。据了解,长期照料服务机构在获得资格认证,并和长期照料社会保险机构签订服务合同以后,可以成为长期照护服务运作的第三方。并由联邦一级等机构共同制定了长期照护服务的原则和标准,对服务质量、质量担保及措施、机构内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与此同时,在地方上,医疗咨询服务机构及相关机构代表地方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基金,承担各类服务机构的质量监督工作。
以澳大利亚为例,建立科学、合理的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体系,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健康养老服务以合理利用资源。据悉,在澳大利亚,专家组会对申请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口进行评估,以确定适合的养老机构或社区,及老年人应享受的照料服务等级,制定相应的养老服务计划。不今日此,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评估机构,对老年人口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各种房产收入、股票、银行利息、退休金等,以此决定每人可获得的老年津贴数量。
不过,虽然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略有滞后,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到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也日益增强,我国健康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基于我国目前护理服务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要实施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可借鉴海外发展模式进行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改革和建设发力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