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治未病理念迎食业+大健康时代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健康已处于人类发展的突出位置,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重点将从治疗疾病向维护健康转变。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向尽量少生病、不生病,全面提高健康水平转变。“健康中国”建设将成为医疗卫生行业在“十三五”阶段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当前,人们对膳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美味、营养。食品工业不仅要积极响应食品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消费的转变,还要引导正确的消费需求,研发生产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的好产品,这已然成为众多食品企业的共识。
■问题多 健康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当前,我国居民面临多重健康问题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大传染病和重点寄生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发传染病威胁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新发传染病防控难度加大。
二是慢性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现有慢性病确诊患者2.6亿人,占总人口的19.1%,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1991年的73.8%上升至2011年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今后20年内中国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长2—3倍。
三是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及食品药品安全、职业伤害、饮用水安全和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突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及社会安全事件对医疗卫生保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超过1.37亿人,占比达到10.1%,2020年将超过12%,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3067万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在《聚焦营养与健康,创新中国食品产业》的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年因营养不良造成的GDP损失超过2008—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损失。当前,各国在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上都投入不足。2014年,全球针对与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投入仅6.11亿美元,不足整体医疗支出的2%。但同时引导膳食结构转变已成为各个国家的基本国策。《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的出台,显示出我国政府正引导食品产业向营养与健康方向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将引领并支撑中国食品向营养与健康化方向发展。
■治未病 健康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健康中国2030”规划指出,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确立,意味着健康产业将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为一项富于前景的新兴基础产业,从产业政策和产品标准制定,到实际的研发、投入、生产、销售和服务,都必须秉持新的发展理念。健康产业的创新,必须而且只能基于科学原理,以满足人民健康需要和符合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健康产业的理念探究、产品研发和营销模式上,必须坚决摒弃伪创新思维。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政策的协调和融合,做好资源整合,突出地域特点和产品特性,不能走粗放、粗制、盲目发展的路子。高举绿色旗帜是健康产业发展题中之义,健康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环保、健康、可持续的基础上。健康产业的发展应秉承开放的态度,积极借鉴和吸纳世界健康先进理念,同时,要面向世界推介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国健康促进方案,以世界和未来标准打造中国健康产品品牌和口碑。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指出,健康食品发展是全方位的,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日常食品,特别是中国传统食品健康水平,大有可为。
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健康产业正成为助推健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发展健康产业事关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市场监管等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为健康产业营造有序市场环境,引导和促进健康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纠正社会上流行的伪健康理念和伪健康行为,抵制伪健康产品流通和伪健康社会营销。
■新格局 补益食品受到市场追捧
全国食疗养生大会执行会长熊苗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及社会老龄化加剧,全民对生命健康和保健产生了更高追求和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健康生活是人类发展的首要目标。营养与保健需求的快速增长与逐渐刚性化,推动了健康产业,特别是营养和保健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功能食品,诉求趋向养生、保健,并且在发展中日益壮大,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健康补益产业的新的市场格局。
慢性病的高发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紧密相关。面对沉重的健康负担,人们对膳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美味、营养。食品工业不仅要积极响应食品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消费的转变,还要引导消费者正确的需求,并创造更符合人类健康和国民素质提升的好产品,这已然成为众多食品企业的共识。作为一家集生物活性肽及相关健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国肽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恒博士表示:“国肽将以生物工程为基点,以肽健康产品为服务方向,以大众健康为发展目标,力求成为业内引领潮流的标杆企业;在做好肽产品的同时,还会积极配合国家相关研究机构,为建立行业标准提供企业范本。”
■促规范 加强规划打造民族品牌
健康产业的基本形态体现为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而最终效应体现在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能为老百姓带来健康增益和健康享受。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在政府和市场。政府需要加强产业政策规划,出台健康产业发展优惠措施,并通过必要投入加强健康产业的基础性研究,加大对健康产业的产权保护,鼓励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涉足健康产业,打造中国健康品牌。
健康产业与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涉足健康产业的市场主体,应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要求,开发和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以科学为基础,质量有保证,效果可评价,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考验,不能靠忽悠或昧着良心赚钱。对于一些关乎人民生命安危的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应设置必要的准入门槛,进行必要的临床或实践验证。对刻意的伪健康产品和伪健康服务行为,尤其是造成社会不良后果的企业行为,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追责机制。
发展健康产业,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健康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
健康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引进来”“走出去”,用开放的态度推进建设和发展。在“引进来”方面,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在“走出去”方面,我国优秀的医疗服务模式也应向外输出。这些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国家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除了对外开放,也要扩大对内开放的力度,促进社会办医,满足多元健康需求。在健康服务业的上下游,包括生物医药、康复养老、国际旅游等领域,都应加大开放力度,把一些市场份额让给社会资本。
因此,发展健康产业,要以国际视野,立足国内实际,从需求分析,到研发设计,再到工业化、产业化,进行全产业链的立体研究。要以全产业链的思维,从农业原料基地的组织,到科技研发生产,再到医疗保健营养等,一环一环下大力气进行科技攻关。要做好基本功,把功课做扎实,实现企业、产业以及为大健康服务的共赢格局。本报记者 张丽娟